《中国式家长》:缺乏反思的真实并不真实一文把《中国式家长》竖到靶场门口,然后说自己要打的靶子是这背后引发的现象,十分正确,但却同样让人“五味杂陈”,因为这操作很容易引发文中提及的担忧
这款游戏在舆论上引发了积极响应,从本质上来说,它和自媒体爆款异曲同工,而我们都知道的是,在那种快速的情绪宣泄之中,反思是最先被挤占出局的动词。
这篇文章同样可能会在小圈中引发积极响应,然后引发一种情绪宣泄——国产游戏不走心缺乏思考。
这么说可能有“杠精”嫌疑,但我觉得那边评论区已经隐隐出现苗头,因此另起本文。
马克吐温曾在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》中写到:
“试图在这篇故事中寻找动机者将被起诉;试图从中寻找寓意者将被放逐;试图从中寻找阴谋者将被枪毙”
诚然,一部作品被摆上台面后,原作者可能会失去某些解释权,尤其是作品影响范围扩大到自己不可控时。但在缺乏具体维度标准的情况下,很难说一方就一定高过另一方。
事实上,我不太明白原文中“心理化贵族”具体所指,但我在行文中感受到的是包装在冷静和客观之下的傲慢和偏见
这是为什么《中国式家长》在要素堆砌之外没有任何反思,也并不鼓励玩家进行反思:它鼓励的是玩家如何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社会之中优胜劣汰,迎娶白富美,生下富二代,走上巅峰。
在这里,我只想了解“反思”的标准为何?
怎样的“鼓励”才算得上“鼓励反思”?
既然要讨论反思,自然需要为反思定义一定要白纸黑字苦大仇深批判社会才叫反思么?
借荒诞和不经让玩家自己从黑色幽默中察觉出与现实的反差算不算?
明明要发展德智体美劳,最后却发现刷黄冈密卷和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属性涨的飞起,于是把所有娱乐学习时间都安排成这些算不算讽刺?
反思是玩家在游戏之后自觉产生的反思,而不是作者在游戏中的直白的说教。
《中国式家长》这款游戏本身能成为爆款,其实就是玩家群体集体“反思”的应激反应,只不过这个这种程度的“思考”似乎不够触及灵魂流于表面,但是个不错的开始,至少说明国产游戏开始有被拿到台面上来讨论的资格了。
————
PS. 标题说的是我自己政治不正确,嗯……突然觉得会有歧义
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。